【作家想说的话:】
PS:这篇的灵感来自《诗经·邶风·二子乘舟》以及乐府歌辞《公无渡河》。兄弟情的好感边界可能会很模糊,但是恪守礼法的古代人很难做出这种跨越边界的抉择,所以这注定是一个悲剧。
-----正文-----
楚人李氏者,妻早亡,留子颀。子年幼无依,续取王氏,初颇贤,善纺织,一室无忧。归三年,生子皓,惜己子,渐恶颀。且妒且嫉,以家贫故不使颀读,责其放牛打柴。颀年渐长,初不能悟母恶己,后渐明,仍恭孝如前。皓性纯善,恋兄甚,常缠其兄玩闹。颀先嫉幼弟得父母宠,后见弟天真幼弱,又颇恋己,渐宠之。兄悌弟恭,日渐融融。
王氏嫉颀,虽不至于詈骂责打,但常于私下少其衣食。皓渐长,不忍见兄饥寒,常劝其母。母不听,则私藏甘美饵其兄。颀惜之,劝皓多食,不听,见其兄食乃喜。
李氏读书无效,从乡人至别邑权子母,后竟颇有收获。念长子颀已长,欲唤其从己学商。乃托乡人携家书归,携颀来。王氏得家书,嫉甚,念皓年幼,恐颀占尽家财,竟欲害之。
王氏以金钗银钏买通乡人,使其渡河之时阴推颀下水。乡人得贿,财迷心窍,不顾邻谊,竟许之。皓恰闻之,惶恐不能自安。于成行之日大哭闹,执意随兄去。王氏怒骂责打不能止,不得已而允。私嘱乡人暂不害颀,且待皓周祥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longtimebook.com
(>人<;)